“从我自己的观点来说,不一定是对的,仅代表我个人意见。”朱颜说话总是带着标准格式。
“上了年纪的老人曾经是这里的主力军,常客,但越上年纪吃的越少,饮食也越清淡。中式菜馆的特点就是油大,菜量也大,很容易把这一波人流失掉。”
胡一波听的两眼放光,他似乎回到了小时候,听老师在黑板前讲课的样子,托着腮帮子,拿着笔。
“像我这样的年轻人,说实话,我只有在犒劳自己,又想家的时候才会来一次。”朱颜喝了一口茶水,继续讲着:“菜量太大,我吃不了,而且就我一个人或两个人,胃口小的一盘菜就够了。我们想多吃一个菜考虑到还要打包或者浪费掉就只能忍着。一次饭馆就只能点一个菜,真的不如火锅烤肉丰富。”
“再来说,像我这种外来打工人,不可能天天吃火锅下饭馆,也不可能打包剩菜拿回家,就我租的房子来说是没有冰箱的,我也没有必要买冰箱。一个菜吃不了也只能浪费掉了,所以这是我望而却步的一个点。”
“你说的太好了!我们都没有想到过,还有这些情况。”
“现在火锅和烤肉很得年轻人欢迎,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好吃,只是它适合三五好友聚会,均价也不贵,但这种聚会不是天天都有。”
朱颜又喝了一口茶,见茶见底,胡一波辛勤的帮忙续上。
“既然不是天天都有,如果一周有两次聚会,那么剩下的几天他们不是在家吃就是在外面选择物美价廉的美食。那么这部分人的剩余选择,就是咱们店的机会。”
“听起来,好像需要做一些改革。”胡一波深思着。
“改革是时代的要求,也是进步的关键。”
“那要怎么改呢?”张添听的认真,也觉得有道理,但他和胡一波一样的迷惑。
“我注意到你们这里有二楼,但是一直没有使用过。”朱颜有点疑问。
“以前生意好时是有使用二楼的,现在人越来越少,干脆就封了。”
“你们东西这么好吃没想过年夜饭吗?这可赚不少呢。”朱颜再次发问。
“以前有两三个厨子,也做过,后来生意越来越少,就我爸一个人了,过年期间临时请厨子菜品没保障,厨子费用又贵,还不稳定,有一次临时加价,把我爸气的够呛。这钱他就再没想赚了。”
“果然一环扣一环,不解决根本问题,所有问题都是问题。”张添感觉脑子里都是乱麻,纠缠不清,搞得她晕晕乎乎的。
“不管年轻人还是老顾客,他们来店里吃饭,都有讲究。人看人,第一眼是什么?”
朱颜抛出一个问题。
“帅!”这个问题张添第一个抢答。
“对!”朱颜送了一个无奈的白眼儿。“颜值高的人最容易到其他人的喜爱,也能轻而易举得到更多的资源。”
“所以要重新装修这里?”胡一波仔细思考着,“也不是不行,这里的确老旧了。”他爸信奉的是他的手艺,不屑于哗众取宠的装饰。所以,要真的装修,还得搞定自己的老爹。“这是个大工程,我得和父母商量一下。”
“这倒不用,简单装修就可以,白墙重刷,地板按最新款的铺上,至少踩上去不会咯吱响。”
“这么简单?!”这样的装修虽说也是装修,但未免过于简单,他以为要里里外外大改造。
“经典就是这么简单,一般衣服里经典款是永不落时又耐穿的。我想放在装修风格上也试用,过于花哨就喧宾夺主了,好奇心一过难免成鸡肋。”
“有道理。”张添应和着,没想到朱颜这个都懂,百晓生也不过如此吧,她对朱颜又崇拜了一分,不,十分。
这时的胡一波已经不止在认真听课了,他打开手机记录功能,真的有认真在做笔记。一边记,一边点头,看来还是比较认同的。
“如果觉得单调,可以还是挂一些菜品照片,或者摆一些字画之类温馨的东西做装饰。”
“我觉得可以安装一台电视机,播放电视剧或者电影,最好是《还珠格格》、《西游记》或者成龙、李连杰他们那些明星拍的电影,和咱们的老店相得益彰,还有情怀。”张添也给了建议。
“你这个建议也不错,有年代的东西也并不都过时,经典永远是经典,永远值得怀念。”胡一波赞许道。
朱颜也投来嘉许的目光,比起白眼更鼓舞人心。
在这两个人的前后夹击下,张添更加得意。她继续说出自己另一个想法:“这四面墙你留给我,我认识一师姐,她最擅长涂鸦,在他们行业里她也是有名的。”
说到这里她不许得意,“我请她给你画一些一家三口、朋友相聚的场景,热热闹闹有人有吃有喝,老人爱看,年轻人又喜欢这样的作画风格,新老结合,不就是老少皆宜?”
“果然,集思广益,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。”胡一波情绪激动,笔记之余加上这句。
“菜品如何改良呢?”他又挂上了问号。
他俩不约而同的望向朱颜,等待她的语出惊人,好让他们茅塞顿开。